“近代中国看天津”,一个“电”字也可佐证这个说法。地处京畿得风气之先,天津成为近代中国第二座实行城市用电的大都会。让人看不见、摸不着的电,促进着天津这座城市的发展与繁荣。
近代天津先后有英、法、美、德、日、俄、意、奥、比九国租界的建立。同时,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,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。由于天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早,作为现行工业的电力有着悠久的发展史和深厚的文化。
1888年夏季,英租界的德商世昌洋行在天津市伦敦道(今泰安道)维多利亚公园(现天津市委公园)前开办的绒毛加工厂的打包机上,利用机械动力装设了一台小型直流原动力发电机。除供本厂照明外,还向邻近的荷兰领事馆提供1000烛光的照明用电,耗电约1000瓦。这是天津使用电能的开端。
比商建起“电灯房”
1902年,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,为促进天津城区电灯照明,批准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获得了在天津经营电车电灯公司的专利权,比利时商人海礼选择了金钟河畔东河沿偏西名为金家窑的地方,建造了一座发电厂。这里前临海河,后凭金钟河,水源充足,极为适合建厂发电。
这就是天津人所称的“电灯房”,隔着海河抬眼望去,电厂里面是一些带有洋味的厂房和老式发电设备,几座红砖砌成的大烟囱冒出缕缕黑烟。1904 年至1906年期间,电厂装设水管式锅炉8座,每座受热面积375平方米;又新建锅炉两座,每座受热面积600平方米;装设蒸汽轮发电机3750千瓦两座,1700千瓦两座,新装6800千瓦一座,总的发电量可以达到17300千瓦。同时,又在东浮桥东口沿河马路购置楼房,成立天津总办事处。在南开中学旁购置地基,建立仓库和修理厂。后来,比商还在意租界建起了比商电车电灯员工宿舍,为公寓式联体建筑,即现今北安道51号至67号的小洋楼。
1904年,经袁世凯批准,“比商电灯电车公司”在意租界大马路(今建国道)正式挂牌。该公司以电灯房为依托,在与袁世凯签订的协议中言明,其供电“以五十年为期,周围以城内鼓楼为规心,其半径线至边界不得过六里以外”。电灯房除承担英、法、日等租界外的天津其他城区的供电业务之外,还开辟了白、红、绿、蓝、黄、花诸牌电车路线。为了便于环城电车的行驶,先行在围城的四条马路安装路灯。再后来,除英租界、法租界、日租界自有发电设备外,意租界、俄租界、奥租界、比租界和全部华界的电灯电力均由比商公司包办。
路灯初现老津城
一提到路灯,人们马上会想到以电为照明光源的路灯,其实,此前天津还有以煤油为照明光源的路灯。清末,天津的路灯老会就设在老城东南角的马棚口胡同口。当时的路灯是在木杆上挂一木匣,里面放上煤油灯,晚间由专人一盏盏点燃后用以照明。后来木匣改为铁框镶玻璃的匣子,这些路灯主要负责老城四条环城马路的照明。由此,人们对光明的渴求可见一斑。
那么,天津最早安装以电为照明光源的路灯又始于何时呢?据1993年版的《天津电力工业志》介绍,天津最早安装路灯的街道是1906年老城区南北门里大街,当时比利时商人为了“电车电灯有限公司”宣传售电在此安装了为数不多的白炽灯,从此开始了天津使用电力照明道路的历史。其实,天津最早安装电灯路灯是1904年,与天后宫庆祝天后娘娘诞辰举办的皇会有关。
天后宫皇会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二十三举办,可1904年适逢慈禧太后70大寿,天津地方官府为曲意逢迎,便置皇会举办时间的历史传承于不顾,将皇会推迟举办。据1904年11月6日出版的《大公报》记载,为迎接慈禧70岁生日举办的“万寿皇会”,“老铁桥(今金刚桥西侧)至贾家大桥(今小关大街附近)埋设电灯杆,添设电灯”,“以照行人”。这次安装路灯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天,线路也不算长,但确系天津路灯安装之始。当时的路灯安装,让津城百姓真切体验到了夜如白昼的情景,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实惠,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
飞光流彩看大戏
有电之前,天津老戏园受照明条件所限,一般只演日场,没有夜戏。随着天津出现了照明用电,电力很快便被应用到一些戏院的舞台上,不但初步解决了演戏和看戏的照明问题,而且成为推动戏曲技术革新的有利条件。
电能催生了灯彩戏。所谓灯彩,就是在舞台上设置一些可以充分发挥电力、电能的相关道具,五光十色的电光与写实布景相衬托,给人以光明色艳的美感。1904年,北京双盛合班在天津聚兴茶园、老艺人吕月樵在上天仙茶园,分别演出全本《目连救母》。据当时报纸上的报道:两家茶园灯火通明,飞光流彩,新奇好看,看客们被感动得凝目愣神。名角田际云1908年来天津演出《斗牛宫》,舞台两边设置各种玻璃彩灯,里面装有小型机器,凭借电力促使轮子滚动,彩灯里的图形不断变换,新颖诱人,一时间观者踊跃。
随后,发展迅速的声、光、电等近代科学技术,把戏曲舞台推向机关布景戏的新阶段。所谓机关布景戏,多以神话、武侠、公案之类为内容,在演出中借助于电力、光学等方面的技术,使戏台上机械化物件自如地活动、升降,制造出舞台空间变幻莫测的情境。
20世纪20年代,机关布景戏在天津形成热潮,所演剧目层出不穷,花样也越来越多。单是《狸猫换太子》,就有多家戏园同时上演。碧云霞在张园游艺场演出,末场戏闹鬼,借助于场上灯光的明暗变化,制造森严恐怖气氛,让人看得目瞪口呆。赵美英、赵鸿林合演《七擒孟获》,孟获追杀诸葛亮至写有“骄兵必败”字样的石碑前,凭借舞台机关,顿时呈现山颤树摇之状,不知何时、不知何处突然变出一个假诸葛亮来,孟小冬扮演的诸葛亮也不知去向,观众为之瞠目。这些无不得益于电力的应用。
寻常百姓用上电
即便电有很多现代生活的优点,但久已用惯蜡烛、煤油照明的老城市民一时也难接受电灯,比商电车电灯公司正式发电后,宣传与推销成为其重要任务。比商公司与中国签订的合同中有“报效”慈禧太后条款,合同第13条载:“比商公司在中国元旦日以及两宫万寿圣节,每次报效龙亭电灯200盏,系16支烛光,期满收回,装卸电力,分文不取。”这样看,1904年津城路灯的首次亮起,正是洋商推销电力的巧妙用意。
比商公司为推广民用电专门成立了分销处,派员深入各租界繁华区;深入北门外、估衣街、宫南大街、宫北大街以及当时开发不久的河北新区大经路(现中山路)一带的商号游说,为商铺免费安装电灯,并在牌匾处装饰瓦数较高的灯泡。晚间灯火斑斓,有不少好奇的市民前来看热闹,街市熙攘,商家生意大增。比商公司最初免收电表押金,电费只按灯头计算,优惠颇多。伴随着“电灯房”火力发电机组的增容,天津旧城区的一些老百姓也开始用上了电。
天津民用电照明由被动逐渐成为竞相装设,城市由此亮起来,随着用电普及的趋势,比商公司电灯的安装不再免费,电价也不断上涨。比商公司在1916年的电灯毛利为34万多元,1928年已增至194万余元。
20世纪30年代初期,天津城区的住户要想安装电灯,先要向电灯公司提出申请,批准后才可安装;而且安装价格昂贵,不是一般人家承受得起的。市民晚间居室灯火通明已成为一种时髦,家中来了客人也是很体面的事。当时安装电灯,不但要向私营电料行购买电线、电门、灯口、灯罩、灯泡,还要由安装工人安装。安装电灯的工料费就得花费大洋几十元到百元以上。虽然如此,一时间许多“先进”民居住家还是“大放光明”,进入了“现代化”。而比商也自然从中获得了丰厚利润。
天津亮起来的同时,电力也在其他方面改变并提升着人们的生活。20世纪30年代初期,天津城市空前发达,以租界为先导的现代生活方式已在中上层社会流行开来,形影相随的家用电器也款款而来。一些电力公司相继刊出广告,向读者介绍电器的种种妙处,诱导人们使用电器,购电用电。比如宣传电风扇时说: “每室之中,早午晚乃至24小时内,均有凉爽宜人之清风。电钮一拨,凉风即至。其舒适享用不尽,而所费甚微。”再说到电熨斗:“底面光滑,不伤衣服,热力均匀,无须生火,便利清洁,值得购置。”
交通有电更方便
电力的发展,使天津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有轨电车的城市。1906年6月2日围城路线线网工程完工。“白牌电车围城转”,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由西南角经西北角、东北角、东南角至西南角围城环行,白牌电车线路正式运营,线路总长5.16公里。运行初期是单行轨道,1907年建成双行轨道。其后又陆续修建了红牌、蓝牌、黄牌、绿牌电车线路,1927年修建了自东北角经东门、东南角、南市、劝业场至海大道的花牌电车线路,至此天津城内共有6条有轨电车线路,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轨道交通网络,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,坐电车逛劝业场成为天津流行的都市生活时尚。
“九河下梢天津卫,三道浮桥两道关”,自古以来天津就是河汊纵横、桥梁遍布,但天津早期的桥梁多是木桥或石桥。海河蜿蜒穿过天津城区,20世纪前居民过河是十分不便的,仅仅靠少量的渡口摆渡或临时架设的浮桥。海河上架桥,需要考虑河道航运,因此连接两岸的桥梁必须是开合型的。20世纪初,天津建成了三座开合式钢桥——金汤桥、解放桥和金钢桥,合时桥上行车,开时桥下航船。一开一合,水路两便。
早期天津小型开合铁桥的动力主要以人力为主,进入20世纪后,随着电力在天津的不断普及,电力逐渐成为了这些桥梁的开启动力。海河上最早以电能为动力的开启桥是1906年10月建成的金汤桥。说起它的诞生,其中还与电车的出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当年为了铺设从东浮桥到老龙头火车站的电车轨道,由天津海关道、意奥租界领事署及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合资,将东浮桥改建为永久性钢梁铁桥。取名金汤桥,寓意“固若金汤”。在金汤桥的下游,还有一座天津标志性的桥梁,那就是解放桥。该桥原名“万国桥”,开启方式为双叶立转式设计,于1923年开工建设,1926年竣工,1927年剪彩通车。对于这座桥开启时所用电能的供应问题,还曾引起了几个租界的激烈竞争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,天津各国租界的发电所都积极扩大供电范围,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。法商与比商为争夺万国桥的供电权,设立了4×65马力(约200千瓦)发电机,争夺达两年之久,最后由天津海关税务司调解,于1927年7月达成协议,其常用电由法商电力供给,比商提供发生意外时的备用电力。
海河两岸的桥,是天津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连接此岸和彼岸的座座桥梁,不仅仅是方便了交通,更承载着天津电力厚重的发展历史。